“自由接单,月入过万!”——这是不少网约车平台宣传时打出的诱人广告。然而,现实却可能截然不同。
最近,一位网友在某社交平台发帖吐槽:“注册了某平台网约车,跑了半个月,到手收入只有400块,连油钱都不够!”帖子一出,引发大量司机共鸣:“现在跑车根本不赚钱,平台抽成高、单量少,完全是给平台打工。”
那么,网约车行业到底怎么了?为什么曾经被视作“灵活就业”的香饽饽,如今却让司机叫苦不迭?
现状:网约车司机为何越来越难赚钱?
(1)平台抽成高,司机收入被挤压
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通常在20%-30%之间,部分订单甚至更高。比如,乘客支付50元车费,司机可能只能拿到35元,剩下的15元被平台拿走。
更离谱的是,某些平台还会推出“特惠订单”“一口价订单”,司机跑一单可能只赚几块钱,扣除油费、车辆损耗后,几乎无利可图。
(2)司机饱和,单量减少
近年来,网约车司机数量暴增。据统计,全国网约车司机已超3000万,而市场需求并未同步增长。这就导致:
抢单难:司机多,乘客少,很多司机一天只能接到几单。
单价低:供过于求,平台不断压低运价,司机收入自然下降。
(3)成本上涨,利润被蚕食
油价高企:2023年以来,国内油价多次上涨,燃油车司机成本大增。
车辆维护:网约车每天跑几百公里,保养、保险、违章罚款等支出不少。
平台罚款:乘客投诉、取消订单等可能导致司机被扣钱,甚至封号。
案例:真实司机的生存困境
案例1:老张的“白跑”经历
老张是一名全职网约车司机,以前每天能赚500元左右,现在却经常“白跑”。他算了一笔账:
每天跑12小时,接15单,流水约300元。
扣除油费150元、平台抽成60元,净赚不到100元。
再算上车辆折旧、保险分摊,几乎不赚钱。
“现在跑车就是给平台和加油站打工。”老张无奈地说。
案例2:兼职司机小李的“试水”失败
小李原本有份稳定工作,想靠网约车赚点外快。结果跑了半个月,发现:
早晚高峰单多,但堵车严重,效率低。
平峰期单少,经常空跑。
最终收入400元,还不够车险钱。
“还不如送外卖,至少不用烧那么多油。”小李最终放弃了。
行业分析:网约车为何从“蓝海”变“红海”?
(1)平台竞争激烈,司机成牺牲品
滴滴、T3出行、高德打车、美团打车等平台为了抢占市场,不断压低运价、提高抽成,最终买单的却是司机。
(2)政策收紧,合规成本高
多地要求网约车必须“双证合规”(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》+《驾驶员证》),否则会被罚款甚至扣车。但办证成本高,很多司机被迫退出。
(3)经济下行,出行需求减少
经济不景气,很多人减少非必要出行,网约车订单量下降,司机收入自然受影响。
出路:司机还能怎么办?
(1)多平台接单,减少空跑
不要只依赖一个平台,可以同时注册多个打车软件(如滴滴、高德、T3等),提高接单率。
(2)选择低成本运营方式
换新能源车(电费比油费便宜)。
避开拥堵时段,选择高效接单路线。
(3)考虑转型
如果网约车实在不赚钱,不妨试试:
送外卖/跑腿(时间更自由,成本更低)。
做代驾(夜间需求大,收入相对稳定)。
回归传统行业(如快递、工厂等,收入更有保障)。
结语:网约车还能跑吗?
网约车行业早已过了“躺赚”的时代,如今更像是“内卷”的红海市场。对于司机来说,如果只是兼职试水,可能连油钱都赚不回来;如果是全职,则必须精打细算,否则很容易亏本。
“半月收入400元”的背后,是无数司机的无奈。平台、政策、市场环境都在变化,司机们只能不断调整策略,或者寻找新的出路。
|